jbo竞博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十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4-28 11:36:21    浏览:

[返回]

  jbo竞博电竞近年来,景观园林能耗主要是电能,而我国电能主要靠煤炭的燃烧。煤炭使用率越高,CO排放量越高。在园林建设中,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在美国,每天平均温度升高0.6℃,用电量将增加2%,所以随着电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CO排放。而低碳园林的建设就是要考虑如何减少这部分CO的排放。将园林中常用的25W白炽灯更换为5W的节能灯,可减少近80%的直接能耗。因此,作为园林设计工作者,应尽可能降低园林中电能消耗,提高其使用效率。

  园林材料既包括铺装、玻璃、陶瓷等硬质材料,也包括木材、花卉等软质材料。这此材料需经高温、煅烧等过程才能形成,从而产生了大量CO,而低碳型碳材料成本少、耐用性高、可重复使用。日本十胜川千禧森林园的设计巧妙采用了“减法”原则,充分运用了当地的景观材料,并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减少了大量碳排放。营造低碳园林,应对当地乡土材料进行合理利用,尽量采用低碳型园林材料,而减少对新型、人工、高碳型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仅减少大量运输而产生的CO排放量,也可充分体现出历史地域特色,且适应性强、成本低、便于使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存储在体内和土壤中,并将O释放到空气中,这一系列生命活动就是固碳释氧——现代园林对“低碳”实施的最直接贡献,因此应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这一功能。然而,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固碳释氧能力,如榆叶梅的固碳量和释氧量分别为红枫的十几倍。且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性,后期维护可减少大量能源投入,因此营造低碳园林应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此外,植物配置方式也是影响植物固碳释氧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搭配,既可达到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优良持久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效益。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CO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营造低碳园林,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碳汇功能,减少大气中CO含量。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增强城市园林景观的碳汇能力;一是营造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二是减少大面积硬地广场、亮化工程、大型人工瀑布、喷泉等高耗电景观的建设;三是尽可能保留城区中原始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水景等自然景观,保持其生态平衡。

  某景观园林项目,规划面积约3.25hm2,该地块地势基本平坦,以原有3层高宿舍楼为界。其北面有羽毛球馆、健身房、食堂等。南有自然式水体3块,其中一大二小互相连接,整体道路自然而系统。本方案重点考虑了景观与气候、环境、人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真研究了每个主要景观构件的结构、材料的来源和保留物的合理利用等。着重探讨设计节能减排理念和具体措施,通过系统的研究与规划,以低碳园林的营造低碳景观园林氛围为目的。

  在园林建筑减排方面,以降低园林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率为原则,通过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保温等方式来实现。原有的3层宿舍建筑,现拟在南北两侧(主要的冷热气最大之墙面)设计H型钢组成框架及铁丝网等,并穿过屋顶形成绿色爬藤包背,可大幅度降低日晒及冬季冷风吹袭强度,以节约冷气空调及热气瓦斯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在遵循低碳景观园林设计原则上,本方案以当地的特色石材花岗岩为材料,将其直接搁置于原始整平加固后的泥土地面上进行各类铺装设计,既减少了大量混凝土、砂浆、卵石等“高碳材料”的应用,也降低了其他硬质材料的运输费用,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在软质材料上,本方案首先保留了园区原有的竹林,以周边农田废弃的干稻草围边,这一保持原生态的做法不但充分展示了地方特色,也降低了其他材料运输和应用所产生的能耗,如图1。

  在运用低碳型材料中,我们使用了大量当地废弃的方木料和遗弃树桩。以方木料构建的简约木结构瞭望塔,减少了大量钢材、混凝土、外墙涂料等人工材料的使用,如图2。以破旧、废弃树桩围合的人居休憩空间,巧妙替代了其他材料的应用,减少了大量CO的排放。

  通过对当地乡土植物的应用,并在其中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以及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以增强园林的碳汇功能。首先,经查阅资料发现,香樟、垂柳、鸢尾等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固碳释氧能力。然后,在水体周边种植大量垂柳,在人工湿地大量种植鸢尾等水生植物。这不但在景观效果上可与水面产生共鸣,更能增加园林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在种植方式上 采取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的方式,选择不同层次的植物构建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碳汇能力

  根据现场考察,既望园的池塘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人粪尿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厨房油污以及洗涤剂等。因此,案例中采取高负荷地下渗滤与人工湿地复合技术,其水处理系统组成如图3。

  本处理系统基本方法和原理是:池塘水经过沉淀后进入水量调节池,然后经泵提到高负荷地下渗滤装置(微生物地球化学净化技术),自流出水进入高负荷人工湿地,经脱磷脱氮深度处理系统处理后,最后自流到大水塘和散布自然湿地,并流至水沟。这不仅解决了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困惑,而且大大减少了电能消耗而产生的CO。此外,整个系统为地埋式,地表规划为绿地。小区的水流动起来,其补水也有了保障,可确保水体永不干枯,保持生活小区的水平衡。这样既产生了一个自然式的湿地,水用于菜地的浇灌,而且整个循环大大节约了耗能。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气候逐年变暖,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对建设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的现代低碳园林来说,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另外,从中也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低碳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为尽快形成高效节能的现代低碳园林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2]王贞,万敏.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2010(6)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北美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基于系统科学分析与实验的设计课程体系。如国外学者奥姆斯特丹提出必须从城市生活的特性展开调查;麦克哈格将“千层饼”分析图模式引入设计教学中;英属哥伦比亚教授patrick condon在设计学院开设场地分析与方法论课程等。

  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在大量环境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也将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引入到设计课程中。如北京大学俞孔坚一直致力于将哈佛大学系统的设计课程引入国内教学体系中,重视环境数据的采集和场所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方法;刘滨谊提出景观空间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的景观三元教学体系,将大众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作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础。

  当前,大多数设计专业院校往往重视设计形式与表达手法以及图纸的绚丽多彩,但往往忽视了对设计过程的调查分析试验,导致作品流于形式,无法解决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北美设计教育体系中更重视分析过程,设计作品的目的是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用于实践,从而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将从系统的分析课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并且学习分析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如尺度、软景、空间、照明、心理满足等处理手法。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归纳如下:1.促使学生从设计之初就开始调查场地周边功能关系、文化民俗和其他影响设计的因素,从而根据调查研究报告来进行分析,对设计的主次、空间、功能和形态进行客观的排列和组织,避免设计脱离现实凭空想象的问题。2.借鉴北美设计院校课程团队分组与分工协作模式,成员以5人左右为一组,在老师的讨论中选取规定区域中的某一场地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分析课程中需要学生通过文字、表格、草图多种方式阐述观点,其必须拟定完整的项目实施框架,团队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一设计思路表达的综合课程,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框架和团队合作能力。3.帮助学生从设计实践领域掌握全面的知识结构,从主观审美到客观量化科学分析的交互设计体系。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国内外教师、多学科背景教师与同学的紧密协作,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设计学科专业教学实施团队,并且让学生的课程作业更加多元化与国际化,成为建立创新团队与参加国际学生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涉及设计学科的多门课程,需要拟定方法论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研究制定系统的实验与分析方法论教学大纲,对环境艺术设计系现有的历史理论课程和不同尺度设计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系统设计实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框架,将场地人文特征、地质地貌、植被材料、交通功能、艺术风格等多层面的科学调查与分析方法细化,设计不同课程的调查表格与评价标准,对不同层面的数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并将其作为教学大纲的主体框架。

  革新分析方法论教材与引入国际经典设计分析案例。借鉴北美课程中经典设计案例与学生课程作业,开发从别墅庭院、屋顶花园、办公中庭等小尺度设计到城市街道绿化、城市公园广场、街区景观、滨水景观等大规模场景的调查实验与分析课件。设计分析案例来源于两部分:其一为国内外经典景观设计实践,调查分析从设计代表流派、设计方案表达到后期使用评估;其二为国内外竞赛与会议中的创新思维与材料技术课题,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紧跟本行业动态,系统掌握不同尺度设计的数据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并将其作为后期设计方案中的基础数据,让设计成果客观反映实际问题并且具有可实施性。

  破“授与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公众调查、设计反馈、团队讨论、小组汇报中,有效地发挥其能动性与积极性。设计学科专业的特征要求学生既有绘图与设计能力,又能够表达设计与沟通设计,因此,多元化教学模式能锻炼学生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能力,而不仅是绘图员和美术师。

  实验与分析课程涉及大量数据收集、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必须将艺术设计的主观感性教学方式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势必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矛盾。需要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首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处理实际设计案例。其次,引入案例分析教学,选择国际上经过poe后期评估的经典案例与行业最新研究动态,讲授设计与评价体系全过程。最后,解决现有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引入北美高校设计类实地数据调查、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梯队合作、学生向政府与公众汇报交流的多元化授课方式。

  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路线。第一,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将北美设计学科框架下的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于本科部分设计课程与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8个教学周后,将实施此种教学理念的授课班级与传统教学方式班级进行比较,总结和评价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授课效果。第二,坚持以国际交流竞赛与产学研合作为目标,以中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为主导,以理论和设计课程多元化教学为实施平台,创建传帮带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

  [1]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园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大致相似,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1]。笔者通过系统分析案例教学的概念、特点、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及教学效果,明确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从而为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新任院长兰德尔对法学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首先提倡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之后案例教学在哈佛医学院和商学院试行,1921年案例教学被正式全面推行。经过哈佛人百年的研究和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案例教学体系,案例教学逐步成为哈佛大学教学的最大特色[2]。

  德国教育家W·克拉夫基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指“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更正确些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换言之,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等。借助这种一般的知识、能力、态度,就多少能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的或类似的单个现象和问题”[3]。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教授认为,“用于教学的案例,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教材,它以各种视听手段为媒介,但主要还是采取书面形式去描述一个真实的特定管理情景,此情景中需包含有至少一项管理问题及它的解决方案(即决策),它是为某种明确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4]。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根据教学要求,利用案例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模拟环境,通过研究和讨论,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园林规划设计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为依据,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案例的调查、分析、讨论,通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论以及园林设计技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2.1 师生地位的不同 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不同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本质区别。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单方面讲授课程知识,学生兴趣不足,得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5]。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为紧密,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2.2 对教师要求的不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具备传统教学素质即可胜任,即只要能条理清晰地陈述原理,能根据原理与实例有机结合进行讲解即可。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除了要求具备传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组织能力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选取好的案例并能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更好地解答问题。一堂好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讨论时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顺利完成课堂讨论,是教师组织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在讨论交流中,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够随时给予解答。

  1.2.3 对课堂环境要求的不同 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要求的课堂环境更为轻松。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为课堂教学留下充裕的讨论时间。教学活动的形式是课堂讨论,这是一种动态交流式教学,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案例教学中要求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活跃。

  1.2.4 教学效果的不同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所学知识,以自身努力去挖掘问题,通过集体力量去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则稍逊一筹。传统教学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对单个理论理解较快,但是缺乏讨论过程,因此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学习的效果也比案例教学较差[6]。

  案例教学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教学案例”本身来源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综合起来,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3.1 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强,通过分析解决模拟环境中的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教师选取的通常是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实际存在的案例中充当角色,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思考和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实际上,在学校中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实际项目,通过案例教学模拟现实环境,可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1.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案例教学中,每个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自主解决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盲点,激发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1.3.3 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案例问题,师生之间是一种开放式互动交流,进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亲密。讨论交流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根据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接触,缩短双方心理距离,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鉴赏能力的逐渐提高,园林行业的准入标准势必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园林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技能。《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园林学科的骨干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设计技能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前提。现有教学体系下《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过于陈旧,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缺乏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关注,难以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园林设计的元素已扩展到传统园林设计难以想象的境地[8]。打破传统,探寻更全面的新型设计元素成为当下风景园林学科设立的重要任务。

  现今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重视艺术形式、平面构成,轻视工程技术、植物配置等实践性非常高的课程;注重书面理论,缺乏设计和工程实践经验,理论与专业技能授课比例不合理,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都是目前传统园林专业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然而案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首先案例教学所选择的内容较为新颖,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知识结构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问题。其次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进师生的相互交流[9]。同时,案例教学还具备了理论联系实践的优势。例如它将设计场地中尺度感等因素直观地反映出来。除此之外,案例教学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将显著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培养成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园林人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往往是设计方案图或已经竣工的实际案例,通过精选案例,形成案例库。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应是兼具优点、缺点的典型性案例和特色性案例。典型性案例能较好地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从而分析事物的普遍规律。特色性案例是在某个方面个性突出的案例,如设计手法的别出心裁、设计材料的挑战传统、设计效果的非同凡响等[10]。特色性案例能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设计灵感,激发其创作热情,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选择和组织案例时应以典型性案例为主,兼顾特色性案例,及时收集和补充国内外的景观设计优秀作品。同时,教学案例要具备图纸齐全、效果清晰等特点。如在公园设计教学中,可以将纽约中央公园作为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展现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背景、平面图分析、道路系统分析、布局形式、部分效果图、主要景点图片、植物景观设计、方案优缺点以及纽约中央公园对现代公园景观设计的深远意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展示可以更好了解纽约中央公园方案的设计理念。

  3.2.1 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学生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更应重视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好合适的教学案例;确定案例后,教师应充分分析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预计课堂讨论中将会涉及的问题,提前查阅资料回答疑问;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把课堂讨论内容和课前准备工作提前通知学生。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前准备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师的案例资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查找需要的参考资料,分析课堂讨论内容,结合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小组讨论。

  下面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简要介绍案例教学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准备太子湾公园的如下信息:(1)太子湾公园所在位置、历史沿革、人文资源、文化背景、设计背景等;(2)太子湾公园周围的环境、周围的城市景观、周围交通联系、周围居民类型与社会结构;(3)太子湾公园景观构思和设计布局手法;(4)太子湾公园植物种植设计等。课堂讨论题目可以设定为太子湾公园造园艺术手法分析,太子湾公园的设计优点以及你认为的不足之处,太子湾公园空间分析与种植设计特点等。教师将太子湾公园的相关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供学生学习参考,如《太子湾公园的景观构思与设计》、《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特色》、《园林从传统走向未来——兼论杭州花港观鱼和太子湾公园的园林艺术》等。通过了解各专家学者对太子湾公园设计特色的分析,从而得出自己对公园设计的心得。

  3.2.2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要进行分组,分组时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以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并由小组成员推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组内讨论工作,整理小组讨论意见,代表小组发言,再进行小组间相互提问。小组讨论,目的在于增进同学间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设计结束后,每位组长展示小组方案,并陈述其设计理念。而后,其他小组提问,由该组成员解答。通过指出设计中的不足和优点,让学生通过倾听他人分析与见解,反思自我,得到更加完善综合的决策思想。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发言,充分启发学生思维。

  3.2.3 点评与总结 课堂讨论完毕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与观点作总结性概述,分析本次案例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讲解本次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哪些应该作为深入思考之处,指导学生课后思考。依次点评各小组的设计思路、规划布局以及设计方案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于讨论中易忽视或者重点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讲解并强调其重要性。对于已经建成的案例,可对其建成场景进行优劣分析,最后总结分析评定。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该问卷主要面向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大二学生,共50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2人。通过对50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得出如下调查结果(表1)。

  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安排与课程效果、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及满意度等。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80%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学习更为扎实,思路更加开阔,75%的学生认为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学生自身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并能积极与老师交流。由此可见,课程中实施运用案例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了教学的高质与高效[11]。

  综上所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多学科、重实践的课程,是园林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程[12]。案例教学以其重实践、重交流、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特点,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提升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用的讨论与分析,为在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从而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李俊英,刘迪.增强相关专业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2,53(01):122-123.

  [2] 李谧.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科技大学,2012.

  [3] 吴建.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 王希华,路雅洁.“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4(2):10-11.

  [6] 申益春.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之辨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98-100.

  [7] 姜阁. MTCSOL研究生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8] 纪鹏.农业院校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158-159.

  [9] 梁娟,皮建辉.基于能力素质培养的园林专业案例教学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2,53(3):115-116,121.

  [10] 申益春.案例教学法——培养园林学生创新能力新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0(6):15-16.

  单周6学时,双周4学时,16周,总计80学时,5学分。本课程主要以实际景观设计的各类别项目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培训和引导,强调各种软件绘图的动手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

  (1)课程定位问题——过于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而疏忽专业的创新应用。(2)课程内容问题——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未与目前最新实际项目接轨。(3)课程教法问题——师徒制虽提出由来已久,但由于缺少项目支撑,执行力度不够。课程效果问题——学生技能掌握不牢,知识也不够全面,甚至对自身专业岗位的参与度不高。

  该课程对接的职业任务可以描述为“组织景观项目的设计工作,控制工期和景观实施效果”,需要在就业能力上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施工、管理等多重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研究时,将熟悉设计成果的制作流程,并能利用做作业提交的时间节点合理安排作业进度,对后续实施效果做简单的预估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将知识目标定位具备支撑园林设计岗位执行任务的技能与知识广度,了解当前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在素质培养上注重时间管理意识,善于支配利用好既定计划,并按步实施,有团队合作意识,善于沟通协调。因此,整体上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为改革导向。本课程以园林设计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模块化。本课程由四个模块组成,具体安排如下:模块一园林要素及设计(10学时)、模块二园林规划布局分析(以东湖三角池公园为例)(10学时)、模块三别墅庭院园林规划设计实践(16学时)、模块四校园小游园景观设计(以校图书馆前中心绿地为例)(38学时)。

  本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园林景观设计师,本学期具体学习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如下。任务一:小组完成一份公园规划设计的调研报告。①工作描述:对海口新建成的东湖三角池公园进行考察学习,分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素与空间布局特点,选取一处景观节点绘制分析图、总平面图、景观细部做法、手绘效果图等,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并完成5min~10min的调研成果汇报。②基本要求:有认真进行调研并做记录,描述条理清晰,辅助配图表现精炼。任务二:小组完成别墅庭院设计方案。①工作描述: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别墅庭院的设计,查找案例资料,收集各式庭院设计风格的设计元素,完成草图方案的手绘,并上机用CAD描图,Photoshop渲出总平面。①基本要求:设计方案应满足地块功能要求,考虑问题较全面。任务三:小组完成校园景观改造某个节点的创意方案。①工作描述:调研分析以人工湖为核心的校园绿地的景观现状,手绘表达出地块形状,四周道路的走向、宽度、路名,相邻地块的建筑性质,地块内的园路走向、园林建筑及设施的布局、现状的植被群落等。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地块内的一处场地做景观改造,列出改造的缘由及思路,绘出节点方案,写出设计说明。②基本要求:现状调研系列分析图及改造后的意向图及设计说明表达清晰。

  (1)基础理论梳理——以具体项目为导向,将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通俗易懂、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两周课时。(2)具体任务解读——将设计任务书分解成若干具体信息,例如总体指标以及风格要求、成果要求等。并选取自己做过的项目来做案例分析讲解。(3)实践模拟绘图——设计步骤讲解、角色模拟、传统设计表现与现主流绘图软件的结合。该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创作。(4)阶段性汇报——将整个作业完成的阶段设置若干个时间节点,并设定每个阶段的考核重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每个节点汇报小组进度与成果。

  1.1试验组采用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虽然,护生在学校里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实习,但并不能立即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如对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急救的处理等,遇到问题往往无所适从。因此,我科设计了情景与案例联合的教学方式。入科后每周一下午由带教老师依据产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症设计相关的场景,并结合典型的案例讲解,在场景中学习常见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入科实习由临床带教老师与护生实行“一对一”跟班带教。

  1.1.1案例分析每周一下午由教学老师或护士长选取近年度的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病历,涉及常见的产科危重症如子痫、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复苏,每周选取其中之一,以多媒体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分析并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护理的观念评估病情,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判断,教师将重点的内容和技能训练的要点在常见的案例中加以概括说明,更直观地体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1.1.2情景设计每周一下午在讲解案例分析之后,依据案例中的情景,并由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精心参与设计,指导学生在营造的抢救场景中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病例场景中,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练,重点培训护生观察和首次评估患者病情的能力,初步分析问题能力和协助医生进行必要的应急处理。教师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护生对患者做出快速评估,准备抢救药品、物品,动手操作常用仪器如输液泵、氧气装置、简易复苏器、心电监护仪等的使用以及必要急救措施。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协作分工,轮流动手操作演练。在情景模拟抢救中学习如何执行口头医嘱、如何给药、如何保留和整理安瓶、如何记录抢救经过和书写重症记录等。培训内容涉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纠纷的处理等方面[3]。

  1.1.3师生互动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案例,学生可轮流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不理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教师可最后总结答疑,补漏并点评,矫正学生共性的错误,进一步加深课程理解。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化地掌握。例如学生可根据情景演练,主动自己归纳总结抢救的流程,进而加深印象,而非死记硬背似的记忆。

  1.2教学评价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别采用百分制。理论知识考核常用药品、疾病护理要点、抢救流程、病例分析等,占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其产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熟练程度,占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

  两组教学效果比较经x2检验,试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1提升了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此联合教学法的实施,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带教教师充分发挥了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大胆地提问,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理论知识引用到常见的临床案例中讲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在情景演练中教师便于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利于集中指导,矫正错误。由表1可见,试验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成绩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有效。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原来单向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把护生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分析-理解-实践-巩固[2]。

  3.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产科工作的特点,要求护士动手实践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较强,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一些理论知识较抽象、枯燥,情景与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脱节,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积累间接经验,尤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

  3.3增强了护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提升了职业自豪感。在此联合教学法中,通过在情景中演练,学生们亲身体会到,合格的护士不但要具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在抢救中要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从抢救成功的案例中,增加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敬业之情。

  1.1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的概念。所谓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示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此外,设计的德育课程教学案例一定要是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产生许多感悟或者启示,在此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要求,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展示的是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还原疑难情景,创设线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设计者要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复思考,最终设计出最佳的案例。

  1.2.1教学案例标题、背景以及问题设计。教学案例的标题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以选取此案例中较为突出的事件来做代表,或者可以纵观整个事件,提炼出事件主题来拟题。在事件分析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真实发生时的背景情况,包括当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介绍事件的缘起,并大致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地点、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重点在于说明此案例发生是否与一些外在原因有关。在设计问题方面,案例应当具体鲜明的呈现出问题的缘起、问题具体是什么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案例中的问题应当阐明主题,并且要在德育课程教育中“以生为主”的生本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来进一步明确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全面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1.2.2教学案例过程以结果分析。在课程设计中发现问题所在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就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介绍学习内容,突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中的一些疑难情景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也要展现出德育措施具体的实施结果,根据教师与学生不同的体会与反应进一步总结分析。[2]切不可想当然的解决问题,德育课程除了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对与学生心理认知程度、动脑思考程度的一个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的反馈,从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被解决;一些案例能不能真正的关注学生所需;学生是不是对于课程安排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等。

  2.1德育课程授课对象分析。德育课程面对的学生涉及专业广泛,学生表现也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因为对于德育课程认识不足,所以较为缺乏信心,更有甚者认为技工学校旨在学习技能,而忽视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另外一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德育课程教学中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些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对于物质享受追求较高,相对来说做事情吃苦能力较弱,缺乏恒心与毅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弱,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知故犯。

  2.2德育课教学内容分折。技工学校的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入学时间等情况,大致分为三部分: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第一册德育教材;以“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为主的第二册德育教材以及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为主的第三册德育教材。大致来讲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树立优秀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整体素养,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都有着完善的作用。[3]

  3.1以教师为主导讲授案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案例对教师提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就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从而设计出与教学案例实际相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者,分析讲授整个案例内容。通过教师自主的准备,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这个案例,可以使得学生们树立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最根本在于集体主义原则”的理念,从而对职业道德规范理解更加透彻。

  3.2互动交流式教学案例。“生本”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要灵活的利用这种交互交流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德育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教师应当明确德育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的反复思考,设计出最佳的案例,促进技工学校学生产生对德育课程的积极兴趣,并提高其整体思想道德素养。

  《房屋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平面组合、空间组合与建筑构造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的初步能力。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察觉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完善,大多数教师均无法在缩减的课时内完成教材的讲授。加之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开展实践教学,因而造成了学生在实践方面知识的匮乏。

  目前在国内房屋建筑学教学中,虽然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进行改革与探索,但还没能够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然而学生反应平淡,其效果表现是消极的。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事件现场,让学生在事件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再现案例场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课本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案例个别的个性来说明、展示一般性。采用的方法是,按照从工程实例出发,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思路推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房屋建筑学第11章基础案例教学的应用。教材选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七院校合编的《房屋建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1)情景设计:例如我校正在建设中的多功能露天活动场,建设场地是一幅中间低,四周高,高低差达5m,填土深度达十几米的松填地段,东西方向宽约50m,南北方向长约70m。根据规划要求,场地的中心地区为篮球场或表演场,四周为阶梯式观众席。(2)问题的提出:根据场地情况采用何种基础类型,上部结构如何满足视线)实施方法:首先参观施工现场,收集相关资料,强化感性认识;然后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当设计者,根据书本知识提出个人见解及初步设计方案。(4)实施过程:学生独立完成基础的选型设计和上部结构的选型设计。上板作图。审定成图。(5)教师根据施工现场和学生讨论、作图情况进行总结,结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分析、讲解。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多次反复,在认识过程中有一个质的飞跃。(6)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程设计任务书的指引下,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很快完成一草方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一草方案进行认真分析并修改,完成二草图。在二草图的基础上,进行正式上板作图。在作图过程中,涉及许多的规范,比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等。要设计,就必须遵循这些规范,这样学生自觉去收集相关规范,自主学习规范。

  (1)案例教学情景再现生动形象,改变了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是学校教学的目的所在。(2)案例教学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线,进而扩展为知识面,实现教学内容的融汇贯通,使学生能够综合地掌握知识点,避免处理问题的片面性。(3)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防止了二者之间的脱离。以我校为例,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这方面就必须加强,在课堂上就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技能。编写案例时应特别注意,案例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调研,把书本知识与施工现场有机结合起来,把案例情景做得真实、鲜活、趣味性强,使学生易于接受;案例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案例案例必须是典型的。

  (1)选编案例。精心选编案例这是实施房屋建筑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2)呈现案例。呈现的方式分为:运用投影仪呈现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教师宣读案例;学生人手一份文字资料。(3)案例讨论与分析。案例分析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中的内容与房屋构造原理、建筑设计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4)案例总结和评价。这是对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指出过程中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并让学生本案例的讨论过程进行小结,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整个过程和结果,加深全过程印象。

  [2]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

  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教材地位:“新时代的劳动者”是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就业问题、维护劳动合法权益又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框题又有很强的时代性。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货币、价格、消费、生产等基础知识,已经初步具备运用经济学观点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能力基础方面,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心理基础方面,学生对于劳动、就业并不陌生,对于当前我国的就业也有一些了解,有自己基本的思考和判断。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要找到维护权益途径和程序,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维权意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但高中生在这一方面有所缺乏,因此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学生愿意了解我国的就业现状,想知道政府对解决就业问题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方法。学生也很愿意通过学习了解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权益。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劳动与就业的意义;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者的权利;依的基础、依据、途径。了解我国就业形势及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2能力目标及教学实施策略:通过教学中的情景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具有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获得对就业选择能力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歌曲欣赏、学生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全班48位同学,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六位同学为一小组),此设计为合作探究与小组讨论环节作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①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课件,包括音频与视频材料,主要运用于情景体验。②学案导学,主要运用于对教材知识的梳理以及情景案例等的文字说明。

  播放旭日阳刚的歌曲《劳动者赞歌》,在播放该歌曲的同时,用PPT以图片方式播放劳动者的光辉创造。(图片说明:均选用能体现深圳特区风貌和标志性建筑的图片,以及深圳大运场馆的图片)。通过歌曲和图片,让学生从视听开始进入学习,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由歌词内容“劳动创造了这个世界,从过去到现在到永远,劳动最光荣”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只有分工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

  学生——回答问题: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来体现我们对劳动的尊重?(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设计意图:劳动的含义和意义这部分内容不是本框的重点,侧重在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该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对劳动的尊重落实在个人行动和生活中。

  教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要就业,就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分析就业的重要意义。

  设计问题:①从情景表演中,反映出我国的就业形势存在哪些特点?②结合情景表演,说说小李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提醒学生要结合情景分析。

  设计意图:情景由两位学生自己表演,增加趣味性。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我国的就业现状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通过问题的设计与回答,概括总结出我国就业存在哪些问题,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展示情景二:小李的家庭会议。情景中,各家庭成员对就业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素材见学案)

  ①分组要求:全班同学已分为八个小组,一二小组讨论第一个话题,三四小组讨论第二个话题,五六小组讨论第三个话题,七八小组讨论第四个话题。②讨论时要注意全面分析所给观点,既要指出其合理性,又要指出其误区。讨论完后由组长负责汇总本组观点。③每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同一话题的另一个小组可作补充。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组长负责制,每小组由专人记录本组观点,讨论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形式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并通过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应该怎么讨论,如何全面地辩证地分析观点的能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内容上是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一重点知识服务。

  教师——由本课开头的歌曲里的歌词“我们的幸福和权利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展开这一知识,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由法律保障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分析时要依据情景,情景中的哪些内容对就是哪个权利。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让学生对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利与案例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法律条文,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设计问题:①小李的行为是否可取?小李在进工厂时和在工作中应该怎么做才能为自己维权找到依据和理由?②小张为什么会被工厂开除?③小李为什么会被司法机关拘留?

  教师——补充劳动法关于劳动者义务的规定,明确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强调行使权利要以履行义务为基础,同时劳动合同是维权的依据。

  设计意图:该情景是为“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一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的。第②问的设计,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履行劳动义务是行使权利的基础。第③问的高计是强调劳动者在维权时要采取合法手段和法律途径,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吊杆自起点到中点由短变长,排列有序,强弱渐变,体现了其对称及韵律的美感。结合以前城市系杆拱桥的建造实例总结,得到城市系杆拱桥景观设计基本原则如下:1)尺度合理,比例和谐。尺度是指建筑体给人的感觉与真实尺寸之间的关系,作为城市建筑应考虑其尺寸应与城市整体建筑群相融,在城市区如具有特殊标志性和纪念性的系杆拱桥,一般采用雄伟尺度,其他一般尽量采用亲切尺寸和自然尺度,使得桥梁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更好地融入城市建筑群当中。系杆拱桥的各个部分都应有适当的比例,从整体上看,拱、杆、梁的比例在空间上应协调。根据以前系杆拱桥在城市的建筑资料统计:对于简支梁系杆拱,其矢跨比在1/10~1/5;对于中承式连续梁系杆拱,矢跨比在1/6~1/3.5之间较为合适,边、主跨均衡合理的跨度比为1∶2.5∶1;对于下承式连续梁系杆拱,合理的矢跨比为1/8~1/5,边主跨比为1∶2∶1,这样就能使人在视觉上更为舒适亲切。2)协调统一与变化多样,融入城市环境。系杆拱桥的美观应与城市环境相协调,这样就能为城市增色,成为城市中标志性建筑物,同时由于城市美观取决于城市整体布局的协调以及建筑外貌上的个性变化,系杆拱桥应与城市建筑的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同时力求自身的多样,轮廓线性的丰富变化,为城市景观增彩。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殊的人文背景,地方特色以及丰富的民族风情,所以城市中的系杆拱桥作为一种地标性建筑物尤其是旅游名城和历史名城,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人文特点和风土人情,以求将桥梁更好的融入到城市景观当中。3)韵律优美,结构对称。对于系杆拱桥,其吊杆平行分布,由两边向中间逐渐变长,连续变化,具有极强的连续韵律感,而多跨连续系杆拱中的拱肋曲线从拱顶至拱脚逐渐降低,到二跨后又逐渐提高,体现出其丰富的渐变韵律,更显生动活泼,产生奔腾跳跃的动感。作为城市的系杆拱桥,因通过对称来表达规律性并引发平稳安定的情感。系杆拱桥的对称主要有其在平面上沿桥面中心线的镜面对称,又有其在侧面时沿拱轴线的镜像对称,同时其立面上的镜面对称,不但简化了设计和施工,也体现了庄重和和谐的审美形态。

  参考桥梁景观设计的一般步骤,城市系杆拱桥景观设计有如下几个步骤:1)了解建设机关对于所建桥梁的基本定位及该桥梁所在地区的整体规划,结合景观设计基本原则,考虑总体的景观效果及方案。2)通过实地调查,深入的了解该城市的文化背景,该桥所在地区地形,地物和水文特征,以及其他的桥梁调查结果,初步拟定可能实现的景观设计方案。3)通过试验比选,从技术,经济,美观上综合论证,选出更能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桥梁设计方案。4)系杆拱桥的景观的初步设计主要对系杆拱桥的结构,钢管拱和吊杆进行分析。5)对系杆拱桥附属设施的艺术造型,色彩,建材涂装,以及桥梁夜景照明进行景观设计。6)制订出总体景观设计的方案文件以及各细部设计的景观设计效果图,并展示系杆拱桥的效果且交付施工单位。

  为了对龙井市海兰江大桥作系杆拱桥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并得到效果图,以此为例,探讨城市系杆拱桥的景观设计要点。1)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龙井市是中国朝鲜族最集中的区域和朝鲜族民族文化发祥地。近年来,龙井市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努力成为朝鲜民族文化名城,仁化村位于延龙图中心地带,为进一步拉近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兴建仁化海兰江大桥,以更好地建设成为朝鲜族特色村寨,海兰江大桥主桥长287m,在下部为连续梁桥的基础上,以景观设计为目的在上部加以新的装饰体系,使其成为当地一座集通行和景观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物。2)设计原则。a.海兰江大桥是建于龙井市内的城市跨河桥梁,而龙井市是文化旅游名城,因此,该大桥不仅需要满足结构上的要求,其景观设计也是一大重点,所以该桥不仅应具有时代性,还应该考虑与该市的人文环境相符合,并成为该市的一道旅游风景线。b.必须遵循安全耐久,经济美观的桥梁基本设计原则。c.桥梁结构应该便于施工,施工方案安全可靠,施工所用建材必须满足低温使用的要求,由于当地处于东北地区,在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冬季施工。d.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总体相协调的原则,与周围建筑群相结合。3)景观设计方案。根据龙井市的城市特点,以及该地区的人文特色,朝鲜族的民族风格等,同时考虑到桥梁的跨度,以及和背景的结合程度,在七组景观设计的比选方案中,最终选定桥型方案为下承式系杆拱桥,以江面上的彩虹为主题思想,展现该城市的朝气蓬勃以及该民族对多彩生活的热爱。桥型设计方案:桥跨全长287m,为了使其与城市整体规划及周边建筑群相协调,既不张扬突兀,又体现其标志性,最终采用三跨下承式连续梁系杆拱桥,桥梁跨径分布为70m+147m+70m的方案,矢跨比为1/7,中拱最高点距桥面为20m,边拱最高点距桥面10m,符合尺度合理,比例和谐的设计准则。同时桥梁整体刚劲有力,拱圈线性柔和平顺,与城市建筑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其拱圈建筑涂彩以白色和红色为主,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使其融入到自然环境中,融入了民俗风情。桥梁各跨拱肋首尾相连,形成波澜起伏的连续拱形结构,具有连续的韵律,同时中拱较边拱高而大,又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韵律,充满了节奏感,桥梁在平面,立面,侧面上镜像对称,让人赏心悦目。同时,整个建筑大拱与小拱相连,犹如一道道彩虹横卧在江面上。根据景观设计方案,为该桥所做景观效果图如图1所示。

  培训中的“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例子教学”。例子教学具有权威性的结论,它指讲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列举多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教学观点;而案例教学法需要学员对具体事件分析思考,用针对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最终给出答案。案例教学拥有四个典型的特点。

  想要体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完整“故事”,必须有发生背景、起因、详细的情节,以及矛盾和冲突。因此在设计培训案例时,首先要解决选材问题。素材的选择要基于教学目的,选择来源于工作实践的背景素材,这样可以保障案例教学的实战性。确定了讲授内容的要点和结论后,需采集案例的背景素材,这要求我们具备足够的积累和耐心,在工作应用中找出具体问题,并捕捉相关的“典型事件”。

  案例中必须要有让学员做决策的 “突出问题”。讲师可以在学员商讨的解决方案中获得有效信息,同时要考虑到学员解决案例问题的难度,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调动学习。案例设计者可以把设计重心放到冲突设计上,宁愿挑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也不要选一个复杂的难题。当然,对于一些结论一目了然的案例,在讲解中直接列举就行,不必作为案例教学或讨论。

  学员在案例讨论后,会自发形成解决案例问题的统一答案,但结论有可能五花八门,不仅方法不尽相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讲师不必过于纠结“正确结论”,因为答案并不重要,关键是学员对案例背后原理的解析,明白哪些原理符合知识点。此时,讲师的点评和引导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案例问题的设计以及讲师对信息的提炼和掌控。

  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案例的最终结论可以是多个相近或相反的解决方案,所以讲师不应纠结解决案例答案的一致。他们需要做的是总结和归纳案例中的解决措施,作为以后处理相应问题的指导,并从中导出共同特性,作为自己教学结论中的知识要点。

  想要培训案例教学激发学员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深度的思考,必须对案例进行完美的设计。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设计包含了四个方面:标题的设计、主体的设计、问题的设计、解决方案的解析。

  写实型标题 用一个写实的名称作标题,不带有结论倾向性,如《新任经理的心理困惑》《特殊的要求》《勇敢的银行出纳员》等。

  概要型标题 在主题中反映案例的基本信息,让学员对整体有所认识,比如《如何跟第一名的同事沟通》《交代的工作总是无法按照标准完成》等。

  切题型标题 抓住案例材料中最要紧、最本质的内容,在理论上给予点破,让它能够引起读者关注,让读者的思路朝着既定方向延伸,如《销售为什么没有成功》《该不该开除××》《三万块钱是否应批准》等。

  案例主体也称案例背景资料的编写,一般以记叙的方式层层展开。基本信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案例涉及公司的基本信息描述、目前状况、相关环境信息等;二是案例教学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典型情况。

  培训课堂教学的案例背景资料不宜过长,否则会增加案例讨论和教学控场的难度,复杂的案例更适合在案例分析专题会中研讨。培训课堂中,应当适度剪裁和编辑案例背景文字,以帮助学员分析与决策。字数一般控制在500字以内,300字左右为最佳,但也要避免信息过少的情况。

  除了将有关情况交待清楚外,案例背景的另一个要点是冲突的捕捉与制造。冲突是指与常理或公认逻辑相悖的事件、事件本身的矛盾和对立的解决方案等,能引发学员浓厚的兴趣。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员在解决问题中的思考,因此在设计案例问题时,应以引导学员解析案例难题为核心。我们可以用问题引导学员在案例中找准决策角度,直面管理问题中的挑战。例如,我们可以将案例问题设计为“身为人力资源部经理的你将如何处理这一难题”。

  好的问题设计应该做到三点:能使学员进入角色;提供特写的情景让学员进入现场 ;让学员决策,形成具体结论。

  为了顺利掌控场面并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可以选择单个或组合问题。组合总数以1~2个为最佳,最多不要超过3个(见副栏)。

搜索